前因 : 使用一段時間的D7000 + 300mm F2.8, 畫質感覺不是很利, 用了網友熱心PO的簡易測焦尺 .才發現有向後移焦的現象,但至於要微調多少,我一直不敢去做, 因為缺乏一個公信力的測焦工具, 使我信服到底要微調多少,才會準焦
最好要有很強的心臟, 來接受相機移焦的事實。
歷經了三部相機 D7000, D600 到目前使用的D4S, 並沒有太大驅動力讓我去有測焦的打算,直到遇見一位美國鳥友 Richard, 改變了我的想法 ,他有三部D810 配上70-200, 540, 856, 80-400mm,搭配增距鏡,令我訝異的是每一台相機的微調參數都不同,我拿我的D4S + 640 到他家去測試, 發現竟然跑焦了,我實在是傻眼,願意在此分享經驗。之前看過店家幫客人測焦,直接在玻璃櫃上就對了起來,我當時心中就很懷疑得出來的結果。
測焦工具 : LensAlign Mk II, foucus Calibration System
相機設定成AF-S 單點,在此指測中心點, 搭配快門線,以防止手震。光線以自然光為主。這套測焦工具最繁瑣的地方 ,就是要使測焦版保持與鏡頭之間的,水平, 高度, 靶紙平面這三項保持一致 但如何達到這個目的, 這就是這套系統設定最繁瑣的地方。
其實思考他的原理,三點成一直線,很簡單,但是兩個平行的平面之間的三點,同時要能看穿過去,一定要水平,高度,與左右,有沒有在同一個平面有關係,加上鏡頭高度一定要調整到能夠同時看穿三點的高度,才可以開始測焦。當然,距離是很大的因素,距離太近,只能看穿兩點,第三點會有角度的問題無法看穿,所以我們測距是設定在大約十公尺左右。
測焦尺,與左邊三個小洞
圖下,前面三點可以看穿第二層的紅色三個紅色圈圈的三個小洞
為了保險起見,我們再加上水平儀,增加準確度,確定無誤開始以 光圈5.6測起,本來用4,可是nikon 640 f4 畫質偏軟,效果不好。
測焦尺固定在腳架上,前面有磁磚的固定接縫連成一條直線到相機鏡頭那端,長度約十公尺左右,我並沒有實際去測量。
下圖測試結果可以看到左邊三孔透過第二層版的三孔 可以看到牆壁的顏色,灰色。
右邊側焦尺可以看到對準 " 0 " 時焦平面 以及景深,同時焦距在靶心,也就是右邊0的位置。請注意這個結果:
調焦前的整個景深是往後移的, 景深大約是落在上面的24 到下面的12這個區間,
微調後+7 的結果, 放大後, 景深大約是落在上面的16 到下面的16這個區間,也就是準焦了。
當天,回去後, 把我的所有鏡頭拿出來, 按照這個方法 , 重新測過一次, 並 一一微調所有的相機搭配手上的鏡頭, 請注意, 微調後,相機會自動記錄鏡頭型號 ,所以下次換上這顆鏡頭時,相機自動會加入微調的參數, 不須手動設定。
隔天我去實地拍鳥測試, 可是,回來並沒有發現太大的改變, 一直想不透原因, Richard L 也很好奇我的測試結果,是否有比調焦前好, 我的回答是: 看不出來。
一直回想結果,過程與景深公式, 猛然我才知道, 沒有太大改變的原因。
為什麼? 因為測焦前也是準焦的, 只是景深位移了, 調焦後, 也是準焦的 ,只是景深到了正確位置 , 電話上和Richard L討問這個結果, 他說 未調焦前, 如果近距離的鳥, 你對準鳥頭, 鳥朝著你, 就有可能發生前端鳥嘴不清楚, 後面尾巴清楚的情形, 這就是不一樣的地方, 有些鳥友也主張前後景深應該是分布1/3與 2/3 ,這是隨個人喜好與習慣。
當然距離越拉遠 ,景深也就越深,景深看不出來, 並不容易發現移焦的情形。
再者, 很多移焦可以用縮小光圈來解決, 但是這不是究竟之法, 碰到低光下, 就無法開大光圈。